新闻中心 News and information
社区治理案例丨这个社区怎样从垃圾分类受阻到建成睦邻花园? 发布日期:2025-03-07
社区治理案例丨这个社区怎样从垃圾分类受阻到建成睦邻花园?

  2.激活内生动力,培育行动主体   2021年年初,垃圾分类箱体进入社区选址时,楼组长、党员等社区积极分子并未发声。社工与社区“两委”及物业共同讨论后,认为必须从社区内部打破沉默,培育负责任的行动主体。为此,接下来采取了一系列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措施。   一是招募 “红色小楼长”。社工联合社区“两委”和物业在小区里招募了20名儿童担任“红色小楼长”,引导这些儿童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再由儿童带动家庭,家庭带动邻里,邻里影响社区,最终激活社区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是培育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社工联合物业制定分类积分正向激励机制;联合社区和物业举办“零废弃日”等社区活动,表彰垃圾分类行动者;多方合作举办二手市集,营造时尚环保生活的社区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   三是激活居民获得绿色生活的动能。社工组织邻里参与堆肥育苗、环保酵素制作、废油制皂、旧物改造等系列“绿色生活赋能课堂”,让居民体验垃圾分类环保生活的乐趣,把垃圾分类与居民绿色健康生活追求有机结合,引导居民从垃圾分类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绿色生活的主动践行者。   3.链接政策资源,推动堆肥循环落地   城阳区政府于2020年开始设立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项目专项奖补,激励社区积极探索厨余堆肥实践。2021年,“你我创益”联合政府、基金会、科研机构共建“北方/城阳区社区厨余堆肥培训推广中心”,并通过实地参访、堆肥工作坊、现场指导、动态咨询等方式为各社区开展堆肥提供支持。   ▲物业工作人员在堆肥   4.共建堆肥花园,共享美丽环境   当社区厨余垃圾、落叶通过堆肥积累出成堆的“黑金土”时,社区“两委”、物业、居民志愿者等各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共建堆肥花园。社工认为这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各方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好机会,于是发挥使能者作用,积极策划,逐步建成象征着睦邻友好、环境友好、儿童友好的“三好花园”,原本被踩踏斑秃的一处空地变得热闹美丽起来。   2022年端午节,物业维修巧匠们搭建起“6+1”堆肥循环花园,绿化堆肥师傅用堆肥让生土变得丰厚,种植爱好者们纷纷献花种草,组成了左邻右舍“睦邻农耕队”,形成了“分类投放-低碳堆肥-生态花园”低碳循环闭环。社区环境设计志愿者带着“红色小楼长”,把废弃的轮胎、马桶和种植容器进行重新幻彩和设计,赋予废弃物新的生命。冬去春来,郁金香盛开,社工组织儿童进行“美美与共社区花园”写生绘画比赛,各个家庭投票选美,吸引了居民共同关心社区公共空间的变化。   就这样,看上去不大的堆肥花园联结了社区、物业和居民,让分类的厨余垃圾和园林废弃物通过自然友好的方式转换成有机土,滋养万物;让城市社区的儿童通过参与看到分类堆肥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环;让居民见证了厨余垃圾变堆肥的奇妙变化,主动参与花园的建设。堆肥花园的建成,减少了厨余垃圾运输至末端处理厂的经济投入、碳排放和污染,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也让每个参与者都享有社区美丽环境。   ▲志愿者共建花园   构建多元协作机制,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可持续的社区环境治理是一个需要多元合作的系统性公共事务。社区处于垃圾分类环境治理链条中最底端和最核心的位置,需要依靠党建引领、多元协同、能力加持、居民参与、内外部力量协同发挥作用,形成治理共同体,才能实现社区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1.社区关系破冰,睦邻联结行动   “红色小楼长”不仅是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更是邻里情感的联结者,还是新型邻里关系的创造者。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商品房小区的睦邻关系,形成社区共同行动。   2021年端午节,社工与社区“两委”共同发起“一勺米,邻里情”活动。社工发动“红色小楼长”4人一组组成劝捐团,向邻居们劝捐“一勺米”。“小楼长”们的劝捐,勾起了邻居们对传统“百家米”的共同回忆,唤醒了久违的邻里情。家长们看到小楼长的担当和团队配合,欣然当起了随团志愿摄影师和传播官。劝捐来的“百家米”被包成粽子,又回馈给居民……就这样,“一勺米,邻里情”卷入儿童、家庭和邻居,覆盖了小区80%以上的家庭,邻里参与公共事务的坚冰被融化。在一捐一馈的行动中,也重塑了睦邻支持关系。社区、物业、居民看见彼此的支持和关怀,更愿意支持社区睦邻活动,邻里关系悄然变得更有温度和韧性。   2.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协商共治   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之后,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出现了三个责任方——社区“两委”、物业服务企业和垃圾分类第三方运营公司。社工从优势视角分析,这三方各有优势:社区“两委”拥有社区党建引领资源动员和协调能力,有党员、网格员、楼组长、志愿者等嵌入社区内部的工作网络;物业服务企业是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承担具体的垃圾分类、环境保洁责任,有公共区域环境绿化楼道保洁等服务队伍,与居民关系较为熟悉;垃圾分类第三方运营公司管理着小区垃圾分类厢房和垃圾分类指导员,承担提升垃圾分类率的任务,是一种积极的专业力量。   面对社区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的转折点,社工首先明确多元主体之间的角色责任。社区党委牵头以协商的方式找出适宜的解决方案;物业通过业主民主投票的方式尊重业主意见;社工积极培育和动员可持续的社区内生力量,帮助垃圾分类箱房的分类指导员积极建立与居民的互动关系和粘度。社区、物业、垃圾分类服务企业、居民以及社工机构、社工等共同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多方利益主体互相协商共治,合理化解冲突,走向协作共治。随着各方的协作推进,参加垃圾分类的居民多了起来,干净整洁的垃圾厢房也变成社区居民爱去聚会议事的公共空间。通过内外部资源的调整协作,各利益相关方合力形成了可持续环境治理的生态圈。   3.打造睦邻空间,促进协作共赢   社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公共交往、建立社区归属感及认同感的重要载体。社工在推动社区党组织、物业、居民协同共建公共环境的过程中,发现小区门口有一块闲置了6年的空间,于是提出了由社区提供房屋使用权和空调、物业提供两层间隔和简装、社工机构提供组织运营的社区“睦邻之家”方案。随后,社区、物业和社工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协作共建,闲置多年的空间被激活了。 社区治理案例丨这个社区怎样从垃圾分类受阻到建成睦邻花园?   2022年端午节前夕,以促进居民参与共治为目标的微型“睦邻之家”诞生了。小小的“睦邻之家”半数物件来自居民捐赠,形成了良性的睦邻互动生态。睦邻节庆活动筹备会、志愿者茶话会、环保手作工坊、“红色小楼长”、“睦邻妈妈团”、“睦邻农耕小组”等绿色赋能活动,均以共商共议的方式在此发起或展开,大大提升了社区组织、居民志愿者和业主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协作共赢的意识在这里不断升华。   小空间运营揭示大道理。在“睦邻之家”运营过程中,社工发挥黏合剂的作用,积极寻找社区物理空间和政策空间,先找缝再搭桥,进而建立相互信任的协作网络,为撬动链接社区资源、共同解决社区环境问题提供支持,逐渐扩大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格局。 社区治理案例丨这个社区怎样从垃圾分类受阻到建成睦邻花园?   ▲社工在睦邻花园开展母亲节亲子活动   社工助力共创分类循环新局面   社工在万科玫瑰里小区针对垃圾分类的介入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是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被动的垃圾分类转化为主动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提升到85%。2023年4月,万科玫瑰里小区获评首批青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五星小区”称号。   二是建立了社区堆肥循环链条。从2021年6月至今,小区已累计将20吨厨余垃圾、15立方米落叶转化为资源,建立起就地变废为宝、汇碳于土、生生不息的睦邻堆肥花园,产生了良好的环境生态效应。   三是搭建了社区环境共治载体。共建堆肥花园联结起居民、垃圾分类指导员、物业堆肥管理员等,培育了“红色小楼长”“睦邻妈妈团”“睦邻农耕团”等关心社区公共环境的居民小组,自下而上地夯实了居民参与和相互联结的社区基础博鱼官网APP官方网站。   四是形成了“五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社区以构建绿色循环和邻里情感为基础的正向引导模式,带来了各方联动关系的积极变化。社区“两委”向社工开放资源,社工以垃圾分类绿色循环为载体,建构起多方协作共治格局。   五是基于社区实践提出政策建议。社工撰写了《关于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提交到青岛市政协,建议将社区堆肥模式纳入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体系,遵循绿色低碳优先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扶持发展社区厨余堆肥利用模式,以此促进社区以垃圾分类-厨余堆肥-种植利用-环境改造为抓手,联合社会组织、社区物业、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形成“五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推动社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环境共建共治博鱼boyu体育官网。   作者:徐进 庄坤 封双 谭悦祎   往期推荐   垃圾分类投放难搞定?“五社联动”解难题   “ 绿主妇”带动“五社联动”:从垃圾村变花园村   END   责编:汪昊   制作:谢霄   审校: 闫薇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