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的文明史;“黄山迎客松”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塞罕坝功勋树”彰显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广东新会天马村村民世代守护“小鸟天堂”,成为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范例……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2025年1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条例》的出台总结了前期的实践经验,开启了我国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司(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司长张利明表示。
系统推进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林草局聚焦规范化、精细化、协同化、社会化,全方位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经过系统推进和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树名木保护之路。
搭建全面系统的保护制度框架。《条例》从国家层面对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统一规范,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在原有技术标准体系基础上,结合各地实践需要和最新技术要求,修订完善普查、鉴定、管护等技术规范,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选取四川剑阁、陕西黄陵等4个县区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试点。
构建智慧精准的保护管理模式。组织完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初步摸清资源底数;开发上线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初步将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落到图上。同时,针对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协调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实施抢救复壮项目。
建立高效联动的保护工作格局。2022年起,国家林草局会同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3年开展专项行动,侦破查处一批破坏古树名木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三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深化部门协作长效机制;联合国家文物局统筹推进古树名木保护与文物保护,形成工作合力。
形成多元立体科普宣传矩阵。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创新开展“双百”古树推选、七夕“古树下的告白”等特色宣传活动,保护古树名木日益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古树名木这一中华文明的绿色见证者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美丽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体现。”张利明表示。
各地创新亮点纷呈
陕西省高位推动保护工作,将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及黄帝陵古柏群保护管理纳入《黄帝陵保护规划》《陕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2012年,陕西省启动古树名木扩繁保护工程,成功获得黄帝手植柏实生苗和组培苗,2016年黄帝手植柏种子搭载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育种,2019年黄帝手植柏扩繁苗入驻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弘扬华夏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博鱼官网APP官方网站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近年来,剑阁县从历代古柏保护制度中汲取治理智慧,传承古制、健全新规,不断创新完善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如今,“交树”内容更加精细,更加注重古柏保护质量综合评定;“交印”范围有机衔接,从过去县乡行政首长扩大至县、乡、村三级林长,并延伸至村组护林员最末梢;“交责”程序日趋规范,每个环节清晰明了。